近期,新竹、基隆、彰化與雲嘉合併、升格之呼聲四起,我們應如何看待縣市合併、升格的機會與挑戰?如何兼顧國土規畫、區域均衡發展與中央地方合理財政劃分,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縣市合併、升格將為地方帶來什麼樣的願景?升格後對於地方財政、人事的衝擊,對於減少議員名額與廢除鄉鎮層級選舉所造成的參政管道緊縮又當如何因應?
台灣公民陣線邀請學者專家集思廣益,首先針對升格後地方議會的衝擊與選制改革方案討論相關議題,共商深化民主改革、貫徹區域平權之可能。
台灣公民陣線副秘書長陳估熊說明,縣(市)合併、升格下,地方議會、三級機關的選舉公職將面臨名額縮減,以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例,兩行政區原共計70席議員,將銳減26席至44席;以彰化縣升格為例,原有54席將縮減12席至42席,此為縣市合併、升格對地方政治工作者最大的挑戰,卻也是地方議會改革的契機。
陳估熊指出,台灣直轄市及縣市議會議員選舉,面臨地方公共政策論壇難以成形,在地優秀人才參政困難等問題。他認為,地方議會應增設「政黨比例代表議員」席次,除了緩解當下對升格後議員席次減少及鄉(鎮市)選舉停辦對地方政治之衝擊外,長久而言更是深化民主改革、強化地方之政黨政治、充實以全直轄市或縣(市)為視野之議員選舉及公民論政空間,強化地方政治多元人才參選管道的重要改革議程。
另有關區域整併的想像,陳估熊提到,國土規劃與治理,應有更完整的遠程方案,在凍省且六都人口佔比高達七成,遠超其他16縣市的現況下,區分直轄市與非直轄市已不具備正當性,並嚴重違反平等原則。因此,公民陣線主張應放寬自願升格直轄市門檻,並應設定2026年全面改制為直轄市,以一百萬人口為分界,區分為以上之「都直轄市」與以下之「州直轄市」;另國土遠程應整併為十個以內的大行政區,並在大區內重新劃分,再造並實施分區地方自治。
地方議會應增設政黨比例代表的七項理由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表示,台灣民選政治人物強調與選民「搏感情」,常說「一張票,一世情」,但在現實地方政治,選舉更像「一世情,一張票」。選舉時,地方派系、政治家族與選民的關係,有如一本三代的「人情帳」,這個議員的阿公當議員時幫過我們家,紅白帖跑過幾次,小孩學區就讀,役男緩召,違建緩拆,交通違規銷單,濃濃的幾代情,成為議員投票時選民的最主要考量。在這樣的制度文化下,新人如果沒有派系家族的背景,就算選前一兩年認真跑紅白帖,早上送遊覽車,白天跑市場,晚上追垃圾車,也很難與長年經營的地方派系、政治家族進行「人際及利益網絡」的遠近親疏競逐。
台灣公民陣線推動推動地方議會設置政黨比例代表,就是希望打破以上現象,以「選黨,選政見,選責任」的新地方政治,逐漸取代「選人,選人情,選關說」的恩庇侍從體制。此時推動,具體可以達到七項改革目標:
(一)配合縣市升格,引進多元議會政治人才:
執政黨標舉推動新竹縣市合併是為了竹科的發展與建設科技新都,彰化縣政府標舉文史特色做為推動升格的理由。配合這樣的升格的願景,應該要讓更多的竹科工程師進入新竹市議會,強化地方問政的科技工程思維;應該讓更多的彰化文史工作者進入彰化市議會,增添地方問政的文化養分。然而,現行的地方選舉制度無法讓這樣的人才出線,只有政黨比例代表選舉,可以透過政黨將竹科工程師、彰化文史工作者列名不分區名單,達成此目標。
(二)舒緩議員名額減縮及鄉鎮選舉停辦之衝擊:
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員人數會從70人減為44人,彰化縣升格為直轄市,議員人數會從54人減為42人,增加政黨比例代表議員席次可以緩解議員席次減少及鄉鎮選舉停辦對地方政治之衝擊。
(三)降低政黨惡鬥、濫用罷免的制度誘因:
近年來,特定政黨的仇恨動員與濫用罷免,為民主制度的穩定帶來隱憂,尤其以複數選區當選的小黨議員,遭大黨動員發動罷免(例如時代力量的黃婕),最為荒謬。政黨比例代表議員「代表政黨立場發言,不適用罷免程序」的特性,可降低濫用罷免的制度誘因。
(四)強化政黨政治在地方選舉的功能與(五)降低地方派系對選舉的壟斷,這是一體的兩面。
(六) 強化以全縣市發展為視野之論政空間:
政黨比例代表議員以各該直轄市、縣(市)為選區,有助於在縣市長選舉外,創建一個以全縣市發展為視野之論政空間,避免議員的視野格局過度侷限在特定鄉鎮市區的選區利益。
(七)提升國會議員養成之歷練:
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採小選區後,縣市議員成為最可能當選立法委員的政治人物,幾屆下來,出現「國會議員鄉鎮化」問政品質與視野退化之情形。考量「縣市長選國會議員」,未必符合現實政治權力運作,縣市議會增設以各該直轄市、縣(市)為選區的政黨比例代表議員,有助於提升國會議員養成之歷練。
打破人力配置結構 議會問政升級
彰化磺溪文化協會理事長許閔凱表示,彰化縣人口數來說符合地制法升格規定,近期已二度送出改制直轄市的申請,但卻在竹竹合併議題之外遭到忽略,也凸顯長久以來「縣」的問題一直不被關注。許閔凱直言,彰化升格的議題在議會、縣府、民間都受到支持,就是因為彰化不願做「細漢仔」,直轄市與縣市的資源相差極大。許閔凱舉例,縣市議會經費只夠聘請助理2位,直轄市卻能有6位,然而縣市可能3~4鄉鎮同選區,在助理人數不足又得負擔大範圍選民壓力的情況,更難有良好的監督問政品質。
許閔凱以鄰近的台中比較,台中在升格直轄市後明顯問政品質改善,這並非責難彰化議員表現,而是資源與人力配置結構問題使然,導致彰化議員難有時間準備更具專業性的問政內容。許閔凱表示,在國會有環保、醫療、社福等專業不分區代表,地方如果也能有這樣的角色,勢必能將問政品質提升專業,例如彰化近期討論青年住宅議題,除了停車場數量、房間數量外等回應選民需求外,應該還要進一步討論對彰化年輕人影響、整體青年政策發展等等。
許閔凱認為,彰化去年預算被刪減最多的是「拆除違建」的費用,就反映出議員受限於選民壓力,而沒辦法詳細討論如何解決彰化違建、違章工廠的問題。許閔凱強調,地方選制改革也利於小黨生存,目前時代力量與民眾黨在彰化的席次都在都會區,非都會區大黨派系競爭下小黨根本沒有機會,以2020全國政黨票在彰化的分配來看小黨能有更多席次。
引進民主實踐精神 多方嘗試制度
中研院法研所副研究員蘇彥圖表示,地方治理在許多國家有如「民主實驗室」,選舉改革先在地方試辦再普及到全國,但很難想像台灣有什麼改革先從地方開始。蘇彥圖說明,台灣中央層級的選制在2005年大調整,但地方選制數十年來仍原封不動,實際上各界都知道地方政治需要改革,卻因為多數時間關心的仍就是全國議題,把地方視為小議題,即使品質糟糕也不出手解決。
蘇彥圖進一步分析,現行地方制度法的內容規定制式,沒有彈性空間讓地方「做制度實驗」,例如人口規模多少議員席次就有多少等規定,但「民主實驗室」的概念則是各地不依同一制式規定運作,讓不一樣的制度發揮、互相比較,再進一步從中擇優化作改革動力。蘇彥圖表示,縣市政府盼望升格反映的就是「直轄市與縣市不平權」的狀況,直轄市在職等、負責範圍上都有更多的機會,問題正是因為地方制度法把各層級政府權能訂的太死板。
蘇彥圖表示,地方政府盼望升格的原因可以理解,但擁有更多權能的同時也應該深化地方的民主機制與治理能力。蘇彥圖舉例,議會中無黨籍議員的比例,非六都大概多六都三成,表示在直轄市議會政治裡面,政黨政治的運作更活絡。因此蘇彥圖認為,議論地方升格與否之外,議會的改革也應一起被重視,避免讓選制流於投「人情票」,形成服務型政治的另一種仕從主義,反而忽略了實際的地方政策討論。
蘇彥圖最後舉例1218公投日,唯一過關的公投案是新竹的地方公投,那是一個很好的公共政策議題,是什麼原因繞過議會代議民主,讓公民訴諸直接民主進行公投?倘若地方議會連討論類似議題的能力都沒有,更應該用力檢討地方政治。蘇彥圖強調,除了支持經濟民主連合版本地方不分區外,關鍵是改掉SNTV(單記不可讓)選舉制度,才不會在未來議會中出現「議題議員」與「選民服務議員」兩種,至於要什麼什麼制度也有待更多討論與民主實驗,如果運用此機會開啟改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符合台灣社會現況 揮別地方派系
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陳俐甫表示議會代議士應該兼具論證專業性、公民代表性、公共認知的理想性,往往第三者不被選民重視、放任代議士追求私益導致地方的政治問題。陳俐甫分析,比例代表制重點在於「政黨」,有許多優秀人士投入專業領域深造而沒有機會做選民服務,政黨的用途就是過濾專業人士,再透過比例代表制讓他們出線,為社會解決問題。
陳俐甫批評,現行地方選舉制度讓爺爺到兒子、兒子到孫子,只要守住樁腳就能不斷當選,固有的利益結構與經營理念「過度延長」,未能反映當今社會的現實與需求。陳俐甫解釋,台灣的知識水平不低,滿街都是大學學歷以上的人才,比例代表制才能符合我國國民知識水平的情形,讓各領域的博士、教授或其他專家問政解決問題,而非人情或家族式的選舉鞏固派系。
陳俐甫指出,台灣現行的組織制度是中國的、區域化分是日本的,早已不符合台灣現況。陳俐甫表示,今天有這項改革的討論就是與過去的錯誤直球對決,至於議會不分區人數是否要外加,還是要增加助理人數,也有待更多公民社會辯論。
小黨進入議會 制衡地方派系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彭睿仁表示,如何讓地方派系的縣市議員影響力降到最低,勢必必須將議會的運作帶回民主的運作當中,並且議會需要有小黨的參與。而當我們參考國外的選舉制度(如:德國)時,應留意他們是在多黨制的情況下進行運作的。
倘若議會執政黨及在野黨僅在乎利益交換,那麼公共利益的落實勢必需要小黨的監督。專業的公共事務有了小黨的監督後,才能達到真正監督行政的目的,而比例代表制可以幫助小黨進入國會。
彭睿仁更提出以下建議重點:
- 台灣地方議會選舉應比照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增列政黨比例代表,而此一政黨比例代表應參考德國國會及邦議會選舉制度,採用聯立制。
- 聯立制優點在於平衡席次的採用,理論上可預防目前類似日本國會選制之並立制下,大黨同時在區域及不分區皆取得多數,導致小黨無法形成關鍵性制衡力量,甚至生存空間遭到壓迫。
- 聯立制之名額是採外加方式,避免政黨比例代表之名額排擠既有應選名額,造成推行阻礙。而聯立制會增加外溢席次,有利小黨在地方議會席次增加。
- 小黨席次增加後,立場類似之小黨相互結盟,有利重要法案推動、監督地方政府,並逐漸打破地方派系結合大黨壟斷地方政治資源的現狀。
- 小黨推出的政黨名單可納入有利地方發展的專家學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倡議團體代表、工商業人士或不同小黨參選人進入議會,有機會降低地方家族與派系勢力對地方議會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