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
劉以正|中國研究工作者
徐連毅|政治工作者
通過時間:2023.12.28|台灣公民陣線第二屆第九次成員大會
政綱摘要
1. 政府應防範未然,即刻啟動有關後備動員的演習、測試相關量能,並深化教育召集、後備動員與後備軍人的訓練和通知。
2. 政府應強化戰時物資徵調、民間運補,特別是物流和基礎設施的改善與應急措施。
3. 對於戰時的防空掩護,政府應從紙上作業轉為有明確時程目標的實際建設,並針對大量的平民疏散動線和安置、傷患救助、生活所需等進行作業。
政綱說明
1. 按不同的統計方式與列管狀態,推估我國後備軍人約有 77 萬至 210 萬人不等,然隨少子化趨勢發展,未來五年內,我國之後備軍人可能會降為 69 萬至 170 萬人不等。然無論近期後備軍人人數起伏為何,後備軍人的量一直以來皆為充足,因此在「量」上不成問題,有問題且常受討論的,主要為後備部隊的「質」。
當前後備軍人的動員與訓練,採教育召集制度,雖有新制 14 天之改革,且改採就地動員、就地住宿或紮營、戍衛家鄉等方向發展,皆為正確路徑,但仍緩慢且與真實作戰需求脫節。政府應思考如何在有需求時,可以立即在 24 至 48 小時內,動員至少 30 至 40 萬人的後備軍人。
當前我國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的後備動員演習,也未考慮到在戰時斷電、通訊遭截、軍營遭第一擊可能失能的情況下,如何使後備軍人得到召集地點、時間和應所攜物資等資訊,也未考量到有超過 100 萬的民眾皆處在非戶籍地之跨縣市生活或工作,其如何能進行後備緊急集結、取得相對應的軍備武器、彈藥補給等。
備戰方能止戰,如同所有愛好和平之台灣民眾一樣,主觀上我們絕不望爆發任何衝突或戰爭,但有鑑於中共威脅日以俱增,且從未犯棄武力進犯我國,政府本應做好防範未然之準備。我們建議,政府應以區分縣市、區域等方式,劃定以年、或半年為單位的後備動員演習,對戰時動員及編成「旅級」以上單位的人數量能,進行測試;同時,也應一併檢整後備部隊所需之裝備武器、彈藥與補給是否充足,方能使有心保衛台灣的一般列管平民(即戰時之後備軍人),能確切知道該在何地、何時集合報到,並確保其能取得狀態良好之軍備品。
同時,我們亦建議教育召集之頻率、訓練內容都應持續加強,並納入無劇本演習和現代科技戰爭之概念,強化不同姿勢之射擊發數、紅藍軍對抗、城鎮戰與小編隊作戰、戰傷救護等訓練內容,方能使教育召集回來之後備軍人,真正能學習到作戰技能、戰場概念,也能了解與學習其在戰場中之功能。
我們也主張,應按照後備軍人的學歷、專長或意願,進行 OSINT(公開情報來源)、敵情研析、政戰教育、無人機操作等訓練,方能即刻銜接真實的戰場環境、與特定或其他的單位進行協作。我們理解到,絕大多數後備軍人都願意、甚至志願參與教育召集,並也有高度意願挺身保衛國家,但不應做為補充人力或消耗資源對待,應妥適發揮其量體訓練與後備動員能力。唯有強化後備動員、後備軍人的教育訓練,方能於危急時刻,組建可用之後備軍力,偕同主戰部隊保衛鄉土。
2. 當前的全民國防後備動員演習,分為民安、萬安與自強,然除萬安演習有深入民間,在空襲警報發放後人車疏散掩蔽外,其他的演習多為表演性質,透過公務單位與軍方分組,進行展演;更甚之,在某些縣市,相關演習僅為紙上作業,透過開會完事。在帳面上可用之車輛、物資、人力,在戰時絕對會低於相關數字,且車輛需要油料、物資會大量消耗、戰時該如何集結等,皆是一大問題,且大量儲備物資,更是需要妥善提供、分配給平民與前線部隊。
因此,相關主責之中央部會與權責機關,應痛定思痛檢討戰時物資徵調、民補等工作,透過實際的盤點與擴大操練,來印證帳面上之數字和紙上的作業流程,不應畏懼擾民,而放棄實際的演習。不僅在戰時,其他危急時刻、如嚴重地震、大型颱風等天災地變之非戰爭情況,物資的徵調與運補,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後方的物資,如何層層轉傳,經由韌性高之道路、及可信任之物流團隊,即時交付所需的部隊或平民,也應透過縝密的物流計算和溝通,方能完成。
另外,當前我國基礎設施,如水廠、電廠電網、海底電纜和通訊基地台等,仍皆有在戰前或戰時遭駭、或遭打擊的可能性。我們建議,政府應針對戰時或遭封鎖時的物資囤積、自給自足、修復或防禦的能力,進行完整且定期更新之評估、甚至是無劇本演習之測試,方能未雨綢繆。
3. 當前台灣的防空疏散,多透過地方列管之防空避難所(室);然而,台灣的防空避難設施表面不但堪用度偏低,缺乏發電機等避難設備,也沒有糧食或醫療物資,更常拿來堆放雜物,成為停車場等其他用途。
相關的問題,近年亦有多次受到討論,退一步言,若這些地方真能進行防空掩蔽,政府也未有妥適的推估,若戰事發生時,這些地方能否轉變為安全屋或短期的避難空間。除基本吃睡需求外,亦應顧及淋浴、廁所等空間,方能成為妥適的短期避難或防空空間。
令人憂心地,我國政府迄今未就全國可能淪為戰場之區域,大規模疏散平民之計畫,平民應該在哪裡集合、用何種方式運輸、後撤疏散至何處,傷患救助,而其生活所需與日常物資是否能負荷,後撤之平民又該如何挑選可用之才,投入戰場後方運作和戰時生產等等,進行相關討論、計畫或評估。政府應思索建立相關的計畫,方能於最危急時刻,有條不紊的確保國民安全,方有餘力面對可能的入侵或挑戰。